纽约2025年米其林指南候选餐厅名单于4月9日迎来本年度的首次更新,共有16家新晋餐厅入选。这些餐厅将有望参与年底的星级评选,角逐纽约餐饮界最高荣誉。
本次名单涵盖范围广泛,从皇后区里奇伍德的意大利小馆Il Gigante,到名厨Daniel Boulud打造的法式牛排馆La Tete d'Or,
体现出米其林一贯坚持的“精英餐饮”与“平民美味”并重的评审逻辑。
无论是Upper East Side一席难求的Chez Fifi,还是仍未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的Williamsburg新秀Field Guide,入选名单充分展现了纽约餐饮版图的多样性与活力。
在新晋候选餐厅中,文化融合成为一大亮点,尤其是亚洲餐厅的出色表现。
泰国餐厅Chalong凭借“适合下班小酌”的共享菜单脱颖而出,酸辣风味与纽约都市节奏的融合引发广泛关注;
越南餐厅La Dong通过重新演绎传统姜黄煎饼,展现了街头美食的创新可能;韩式酒馆Sinsa则以12道创意小食打动评审团。
这些“小而美”的餐厅凭借个性鲜明、理念新颖,回应了城市消费者对精致、轻盈饮食体验的需求。
除了新锐餐厅,名厨新作同样备受瞩目。
Daniel Boulud的La Tete d'Or以干式熟成牛排重塑牛排馆的美学与格调,被赞为“顶级肉食体验的终极形态”;
而Michael White的意大利新作Santi,则凭松露鹅肝饺迅速走红,被称为约会之夜的完美选择。
从整体趋势来看,此次名单释放出三大信号:
一是共享菜单在38%的新入选餐厅中出现,表明社交化、体验化的用餐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正餐结构。
这种设计不仅鼓励顾客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让餐厅能更灵活地展现菜品创意与厨师理念,反映出当代食客越来越重视“吃什么”与“怎么吃”的整体用餐体验。
二是海鲜菜品的比重较2024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体现出餐厅在菜单设计上更加贴合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和可持续食材来源的关注。
海鲜不仅低脂高蛋白,符合现代营养趋势,其来源的可追溯性和环境友好属性也契合了日益增长的“环保食客”群体的价值观。
三是非曼哈顿区域餐厅的占比已达31%,其中布鲁克林和皇后区的崛起尤为显著,这一现象正在打破以往“曼哈顿即高端餐饮核心”的地理等级认知。
不仅反映出米其林对区域美食生态的重新评价,也凸显了纽约多元文化背景下,优质餐饮正在向更多社区外溢、扩散,推动城市餐饮版图更加平衡和多元的发展趋势。
今年的纽约新增餐厅和往年相比,似乎和以往米其林官方的评判标准有些不一致。
在今年的候选名单中,仅有6家提供传统三道式正餐服务,而快闪店转型的Crevette与便利店风格的Bopo Go等非传统业态的首次入围,也意味着米其林正逐步突破精致餐饮的评选范式。生活化、日常化的优质餐厅正被这项“餐饮界奥斯卡”所关注和接纳。
米其林指南正以更开放、多元的态度,重新定义“美味”的标准。这不仅为纽约餐饮业注入新的想象力,也为更多非典型餐厅提供了跃升舞台。